巨犀牛,Paraceratherium,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然而,这个属种是如何在亚洲分散的,长期以来是一个谜。现在,一个新的发现为这个过程带来了启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邓涛教授及其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合作者最近报告了一个新物种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 sp.nov.,它为巨犀在亚洲的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该研究报告于2021年6月17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上。这个新物种的化石包括一个完全保存的头骨和下颌骨及其相关的寰枢椎,以及另一个个体的一个轴骨和两个胸椎。这些化石是在中国甘肃省临夏盆地的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发现的,该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
巴基斯坦西部的巨犀牛来自渐新世地层,代表一个物种,即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另一方面,分布在蒙古高原、中国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以北至哈萨克斯坦的Paraceratherium属的其他物种则是高度多样化的。研究人员发现,Paraceratherium的所有六个物种都是Aralotherium的姐妹,并形成一个单系支系,其中P. grangeri是最原始的,接着是P. huangheense和P. asiaticum。
研究人员因此能够确定,在早渐新世,P. asiaticum向西散布到哈萨克斯坦,其子系作为P. bugtiense扩展到南亚。在晚渐新世,Paraceratherium向北返回,穿过西藏地区,在哈萨克斯坦西部产生了P. lepidium,在临夏盆地东部产生了P. linxiaense。研究人员注意到中亚早渐新世的干旱情况,当时南亚相对湿润,有森林和开放景观,晚渐新世的热带条件使巨犀向北返回中亚,这意味着西藏地区仍未被抬升为高海拔高原。
在渐新世,巨犀牛显然可以自由地从蒙古高原沿特提斯洋东岸散布到南亚,或许还可以穿过西藏。巨犀在渐新世穿越西藏地区到达印度-巴基斯坦次大陆的地形可能性也可以得到其他证据的支持。直到晚渐新世,从P. bugtiense到P. linxiaense和P. lepidum的演变和迁移表明,青藏高原尚未成为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移动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