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动物的体型普遍变大 而野生动物则不断变小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过去一千年人类对动物体型的影响巨大。研究发现,家养动物的体型普遍变大,而野生动物则不断变小,这凸显出人类对地球生态的深远影响。
这项由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主导的研究,分析了法国地中海沿岸311个考古遗址的22.5万余件动物遗骸,时间跨度长达8000年。科学家对包括狐狸、兔子、鹿等野生动物,以及山羊、猪、牛、羊、鸡等家养动物的骨骼和牙齿,收集了3858组测量数据。结果显示,动物体型变化的分化在近千年尤为明显。
研究指出,随着人类人口扩张、土地碎片化和狩猎压力增加,野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型普遍缩小。而家养动物则因人类选择性育种,体型持续变大,以满足家畜在肉类、奶制品、毛皮、劳动力等方面的需求。两大趋势自约一千年前,即农业、城市化和贸易大规模扩张后急剧加剧。
科学家还分析了8000年来的气候、植被、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等环境数据。结果显示,导致动物体型变化的主因,并非气候变化,而是人类活动本身。家畜经过特殊选育,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野生动物则因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与捕猎数量锐减,体型不断缩水。气候变化只是近年加剧了这一趋势。一项2024年发表的研究预测到2050年,热带鱼平均体型将因资源匮乏和氧气供应受限减少14-39%。
另据2018年生物量研究数据显示,现今人类(约0.06 Gt C)与家畜(约0.1 Gt C)的总体生物量远超野生哺乳动物(约0.007 Gt C),后者仅占全球哺乳动物总生物量的4%,家畜和人类合计高达96%。科学家认为,这并非可持续模式。
研究团队强调,野生动物体型缩水和家畜体型膨胀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受人类影响的长期进程。体型作为影响生殖、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野生动物的持续变小警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面临风险。与此同时,家畜的体型变大虽提升了生产力,却加重了对土地、饲料和水资源的消耗。
专家呼吁,必须重视野生物种保护,并重新审视现代畜牧生产模式,以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