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财长疾呼:再不对能源领域改革 AI竞赛或将输给中国
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金融时报发文称,美国面临的最紧迫且最易被忽视的能源挑战之一,是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国正大力投资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一项国家能源战略为其提供动力支持,美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呢?
亨利·保尔森
中国正大步向前,将长期的产业战略与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及其所需能源的巨额投资相结合。预计在2025年至2029年间,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增长近2750亿美元。2024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超过了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总和。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主导未来技术,并且深知能源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在美国,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变得愈发复杂、部署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云计算能力的增长,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公用事业公司的产能建设速度。如今,一些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堪比中等规模的城市。2023年,弗吉尼亚州的数据中心耗电量约占该州电力负荷的四分之一。这引发了人们对电力系统压力增大以及居民电费上涨的更多担忧,从而促使该州出台了新的监管规定,并实际上暂停了数据中心的建设。
美国必须制定并实施一项清醒务实的国家能源战略,将速度、灵活性和成本效益放在首位。由于电力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将清洁电力视为对现有能源供应的“补充”是合理的。事实上,美国去年几乎所有新增电力都来自太阳能和风能——传统能源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涡轮机短缺,天然气在短期或中期内无法填补这一缺口。煤炭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已停运的公用设施无法迅速恢复运营以满足紧迫需求。扩大核能的应用是一个重要解决手段,但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了数年,而中国在开发先进核能方面则遥遥领先。
鉴于美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许多数据中心仍将依赖天然气,但更智能、更高效的模式正在涌现。例如,一种混合模式,即在需求高峰期使用太阳能、电池储能或天然气调峰备用,由于设备订购和组装的前置时间、空气许可和并网等因素,这种模式能够更快地扩大规模。而且这些模式所需的前期投资较少,其“综合成本”与基荷天然气相当。
这种模式并非没有风险。在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急剧上升之际,太阳能或储能生态系统若在近期内受到冲击,将会造成巨大的能源缺口。但是,继续依赖天然气将意味着牺牲发展速度,并且忽视太阳能和电池储能成本的迅速下降——去年其成本下降了约20%,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超过80%。
正确的做法不是在一种能源与另一种能源之间做出选择,而是要迅速创造条件,扩大可行方案的规模。这意味着要营造低税收、轻监管的环境,就像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促成美国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时那样。
人工智能是电力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但它也有潜力大幅增加能源供应。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