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今天,三位英国科学家报告称,南极洲上空发生了一些奇异且出乎意料的事情。或许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发现之一,并开启了一段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科学故事之一。
△ 从左到右,乔·法曼,布莱恩·加德纳,乔恩·尚克林
这三个科学家是英国南极调查局三位研究人员,分别是乔·法曼、布莱恩·加德纳和乔纳森·尚克林。
1985年5月16日,该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清晰地表明南极洲上空的大气臭氧层出现了一个空洞。
这项成果催生了史上第一份旨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地球上所有国家都签署了该议定书,毫不夸张的说它拯救了地球。
△ 多布森分光光度计
以下就是他们的故事:
长期以来,这三位科学家一直在默默地收集和分析多布森分光光度计的数据,这是20世纪20年代开发的一种外观老旧、可以测量大气臭氧的仪器。
起初,他们并没有在寻找异常现象,他们只是想更好地了解南极洲的大气。
但在1981年,他们的数据开始显示出一些奇怪的、无法解释的模式。
最初他们认为这种异常可能是因为多布森分光光度计出了问题。尚克林找来一台全新的仪器,并在之后一年的一整个夏天都带着它,观察记录上面的数据,以确定具体异常原因。
△ 尚克林在操作多布森分光光度计
尚克林发现,数据图表上的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不清楚是什么地方不对劲,他怀疑这可能只是个例。
为了更好了解这个发现,他整理了乔·法曼收集的过去十年的数据,他发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每年春天,南极臭氧浓度都比前一年略低。
之后,三个科学家共同努力,进一步证实南极洲上空的臭氧水平随季节变化而波动。臭氧空洞通常在南极洲春季(8月至10月)达到最大,然后逐渐缩小,最终在夏季(12月)开始时消失。
△ 多布森分光光度计的图表
臭氧层位于地球表面15至30公里的高度,是大气中臭氧气体浓度较高的区域。这种气体有助于吸收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它如同一道隐形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没有臭氧层,或者臭氧层出现一个大洞,我们将遭受更多辐射的侵袭,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发病率上升。
同时这也会显著破坏生态系统,尤其是处于海洋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它们会受到显著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担心氯氟烃(用于气雾剂和制冷的人造气体)可能正在破坏臭氧层。
不过,当时主流的理论认为,任何破坏都可能发生在热带地区上空40公里以上的高空,那里的紫外线辐射最为强烈。
在那里,紫外线会分解氯氟烃分子,释放出氯原子,进而催化破坏臭氧层。
然而,尚克林等人的发现正好相反,南极洲正在发生臭氧层损耗,并且损耗速度令人眼花缭乱。
当时,学界推测很可能是因为极寒的大气条件和极地平流层云的形成,创造了一种环境,使氯氟烃中的氯化合物变得高度活跃。
当初春阳光重返南极时,这些活性氯分子迅速分解臭氧,导致臭氧急剧变薄,即如今人们所熟知的臭氧空洞。
1986年,美国科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证实了这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并确认氯氟烃是南极洲臭氧层破坏的直接原因。
考虑到臭氧对地球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制定计划,尽快逐步淘汰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
△ 2024年臭氧空洞演变的3D渲染图
最成功的国际协议
1987年,就在臭氧空洞发现公布两年后,197个国家和欧盟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环境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共同逐步淘汰了氯氟烃。
更重要的是,该协定书还制定了预防措施,即通过它一样能够禁止那些尚未发明的、以后会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该协定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得到全世界国家批准的联合国条约,被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誉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协议”。
那么,这项协议是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被执行呢?
原因很简单,它传递了明确的信息,提供了直接的解决方案,但或许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人们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空调等的制冷依然可以找到替代品
另外,从ZZ和经济角度来看,它也带来了诸多益处。
臭氧层变薄使得更多紫外线到达地表,从而导致更多紫外线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因此存在公共卫生问题,而癌症长期以来都是ZZ上的一个大问题。
制造商们也很乐意转向替代品,因为氯氟烃的50年专利期即将到期,商人可以通过生产替代品赚更多钱。
不管怎么样,因为《蒙特利尔议定书》,让臭氧空洞在过去40年里稳步缩小,并且有望完全恢复(只要任何新的威胁都得到控制)。
△ NASA对臭氧恢复情况的预测
臭氧空洞何时能恢复?
著名大气化学家、大气科学中心前联合主任、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约翰·派尔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世纪下半叶就有可能恢复。
之所以恢复过程缓慢,是因为有些气体的寿命很长,而且由于年际变化,很难检测到恢复。
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实现在依然有一些非法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例如氟利昂-11,时常会有所排放。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本身也可能使臭氧层恢复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大气温度和环流模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臭氧的形成和消耗。
以及早期研究还表明,近年来日益普遍的卫星和火箭发射也可能对臭氧层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在发射过程中还是在卫星重返大气层时。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但《蒙特利尔议定书》仍然是全球合作应对环境危机的里程碑。
它表明,只要有清晰的科学依据、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国际承诺,就有可能实现有意义的改变。
最后
除了臭氧问题之外,目前地球还有一个已知的、能够显著影响地球生态的事件,那就是全球变暖。
不幸的是,应对气候变化远比臭氧问题复杂得多,它不可能靠快速解决方案或单一条约来解决,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延续,甚至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