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 ,2021 年 5 月 21 日 21 时 48 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北纬 25.67 度,东经 99.87 度)发生 6.4 级地震,震源深度 8 千米 。5 月 22 日 2 时 4 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 34.59 度,东经 98.34 度)发生 7.4 级地震,震源深度 17 千米。
两次地震成因为何,有何关联?监测显示,两地地震发生后一天之内已发生多次余震,还会不会有新的大的余震发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部门的专家经过会商指出,两次地震地处我国不同断裂带,具体成因和地震类型不同,云南漾濞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青海玛多 7.4 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仅发生时间相近,因此,不做关联性分析。
均在构造运动强烈地区,但相对独立发生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青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有记录以来,两地的构造运动一直都很强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介绍,中国大陆受来自两个方面大的板块运动的影响,一个是来自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对于欧亚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另一个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挤压。在这两个大的动力源作用下,使得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形成了强震多发的态势。
专家分析,在上述大背景下,目前发生的这两场地震仍是相对独立的。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徐锡伟指出,青海玛多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层上,所在块体主体向东运动;而云南漾濞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滇西地区,所在块体基本向南运动,“两次地震之间可以说没有关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云南漾濞地震研判后,认为该地震目前已经构成前—主—余型地震序列类型。该地位于滇西北地区,距离最近的断层是维西—乔后断裂,较大的断裂带——红河断裂带也存在于此处,这一构造背景也容易发生地震。
与云南漾濞地震不同,青海玛多县发生的 7.4 级地震则为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持续活动的结果。距离玛多县最近的断层是甘德南缘断裂,正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部,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
记者了解到,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地区的北部,是青藏高原地壳运动方向转变的枢纽地区之一。该块体以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挤压隆升作用,块体以南地区则主要表现为东向挤出。在这种地壳形变方式强烈作用下,巴颜喀拉块体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强震活动频繁。
统计显示,自 1997 年玛尼 7.5 级地震以来,我国大陆 7 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断裂上,其中不仅包括了主干断裂上发生的 2001 年昆仑山口西 8.1 级地震和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等,还包括发生在巴颜喀拉东北角挤压与走滑变形带上的 2017 年九寨沟 7.0 级地震。此次玛多 7.4 级地震的发生表明,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
漾濞原震区近日仍存在发生 5 ~ 6 级地震可能
云南、青海接连发生地震后,有网友疑问,“今年我国地震活动是否比较频繁?”实际上,根据中国地震局相关统计,我国大陆每年平均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24 次 ,6 级以上地震 4 次 ,7 级以上地震 0.6 次。地震多发、分布广正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典型规律。
本次云南漾濞地震后,余震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刘杰表示,原因是这个地方的断裂带互相交错,导致余震活动较强,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在有记录的地震中约占 10% ~ 40%。 此外,监测显示 ,2021 年 5 月 18 日以来,云南漾濞地区附近已出现 4 级地震活跃的现象,地震活动水平出现快速升级,随后发生 5 月 21 日 21 时 21 分 5.6 级和 21 时 48 分 6.4 级地震,后续又发生了多次 4、5 级余震,地震序列余震相对丰富,也符合前—主—余型的地震特征。
目前,该地震序列依然持续活动,后续可能还会发生强有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指出,目前,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序列特点及地球物理观测等综合分析认为,原震区近几日发生 7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发生 5 ~ 6 级地震的可能。
与本次云南地震不同,青海玛多地震则呈现出典型的主震—余震型特征。资料统计显示,玛多 7.4 级地震震中周边 300 千米范围内 ,1900 年以来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5 次,均为主—余型地震序列。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序列特点及地球物理观测等综合分析认为,此地原震区近期发生 7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不会对西宁、海东、海南、黄南等地区的工作或生活带来大的影响。
更多紧急地震信息服务产品将投入应用
记者了解到,在 5 月 21 日晚云南漾濞县地震发生时,许多当地居民在电视或地震预警 App 上迅速收到了预警信息,随后震级、震源等地震速报信息从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新闻客户端等渠道发来,为当地公众紧急应对提供了快捷服务。那么,有哪些技术应用于其中?
记者了解到,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系统始于 2015 年,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主研发,全自动运行,是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内容生产的“大脑”。地震发生后,该系统自动测定、自主播报,同时经过快速测算形成相关震情报告,通过各种信息发布端口,一分钟内地震震情信息可以覆盖数亿网友。《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 6.4 级地震》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于 2021 年 5 月 21 日 21 时 56 分 39 秒自动产出,用时 15 秒,其高速、准确、专业的特点赢得网友一致点赞。此外,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 ”App 也在此次地震预警中发挥了作用。
中国地震局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于 2018 年启动,拟利用 5 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按照“边建设边服务”原则,四川、云南、河北等作为工程建设“先行先试”省份,目前已打通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的地震预警系统全链条,四川等部分地区已开始试验性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另据四川省地震局消息,该省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即将在今年 6 月投入试运行。该工程将建成一个平均台站间约为 14 千米的高密度地震观测台网,以多方式、多渠道对全省开展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地震紧急信息服务能力,计划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专家指出,可以预期,丰富的紧急地震信息服务产品将在减轻地震灾害、保障地震安全、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