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中暗藏威胁:纳米塑料被发现已经渗入萝卜体内

摘要:

在土壤隐秘的世界里,微小的塑料颗粒如同分子级的“破坏者”潜伏其中。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怀疑这些极小的塑料微粒会悄然进入我们的农作物,但由于难以追踪,其踪迹往往很快断了线。究竟这些纳米塑料是否真的正在无声地渗入我们的食物链,还是它们只是在作物根系引发骚乱?

已知,被纳米塑料污染的农作物会表现出生长受抑、生理异常等各种压力反应,但这种损伤究竟是由于塑料在植物体内积累造成,还是源自根部层面的氧化应激,目前众说纷纭,加之许多实验方案未详细区分污染暴露区域,这一谜团依旧未解。

为破解作物体内“藏塑”悬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展开实验,旨在验证纳米塑料是否可借由根系进入作物并污染可食用部分。这项最新研究首次采用放射性标记法,证实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可以在萝卜(Raphanus sativus)体内积累并迁移至可食部位。

通常情况下,植物体内有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凯氏带,可阻挡纳米塑料渗入木质部并迁移至地上可食部。然而,当科学家试图追踪纳米塑料是否越过这一屏障到达植株的茎叶时,结果则变得扑朔迷离。

很多实验采用水培,让幼苗直接浸泡于含塑料颗粒的溶液,使得叶片和茎秆也与塑料接触,这引发部分质疑——最终检测到的塑料颗粒或许只是“像聚会嘉宾身上的亮粉一样”黏附在表面。

在此次发表于《环境研究》的新实验中,研究人员对萝卜实行了为期五天的水培处理,仅让细长、不可食用的根须与塑料接触,之后检测这些颗粒是否穿越进入可食用部分。实验选用萝卜,因其生长快,根部肥大且易于检测污染物积累。

结果显示,约有5%的纳米塑料颗粒黏附并被萝卜的细根吸收。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只有细根直接接触塑料溶液,但萝卜肥大的可食根部及地上叶片内依然检测到塑料的存在。这意味着,这些颗粒并未止步根系,而是穿越了凯氏带,向上迁移至作物食用组织。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纳米塑料颗粒能突破这一生物屏障,并有可能在植物体内累积,最终被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摄入。” 论文作者之一Nathaniel Clark指出,“没理由相信这种现象仅限于萝卜,很可能全球各地多种作物也都在悄悄吸收纳米塑料。”

分析数据显示,被萝卜吸附的微塑料中,有约25%进入了肥大的可食根部,占暴露总量的1.1%;大约10%进入了叶片,占总量的0.4%。这表明在短短五天内,萝卜即可通过根系吸收纳米塑料颗粒,且这些颗粒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可稳定存在数周,推测大多以固体形式滞留。

以往有研究测得土壤中微塑料浓度可达4.5毫克/公斤,但由于分析技术限制,纳米塑料的实际浓度仍不明晰。因此,本研究聚焦于验证纳米塑料在水培条件下于萝卜中的累积潜力。

研究结论表明,极细小的塑料颗粒有可能最终进入我们食用的作物组织。不过,要想全面了解这些颗粒究竟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仍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结论并不令人吃惊——我们过往的每项研究都能在目标样本中发现微塑料污染。”另一位共同作者Richard Thompson表示,“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关于微、纳米颗粒积累及其对健康潜在危害的认识。”

该研究发表在《环境研究》期刊。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