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水果的诱惑:科学家发现人类饮酒习性的进化根源
一千多万年前,非洲的远古猿类通过食用掉落并发酵的水果获取额外营养,这一行为可能为人类酒精耐受能力的进化奠定了基础。近日发表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的研究为“醉猴假说”提供了新证据,并将猿类食用地面掉落水果的行为命名为“拾落果”(scrumping)。
乙醇是天然存在于发酵水果中的酒精形式,许多动物会因食用这类食物而“微醺”。人类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酿造酒精饮料,而谷物驯化可能最初是为了酿酒而非制作面包。进化生物学家提出,腐烂发酵的水果易于通过气味定位,因此能够食用这类果实的远古猿类获得了其他动物避之不及的额外资源。
关于人类祖先何时获得这一能力的关键线索来自2015年一项针对18种灵长类物种酒精代谢基因的分析。研究发现,人类、黑猩猩和大猩猩共享一种使编码酶效率提升40倍的基因突变。假设这一突变存在于它们的共同祖先中,则可将时间追溯至至少1000万年前。然而,科学家缺乏数据证明猿类摄入的发酵食物量是否足以支撑“醉猴假说”。
为填补这一空白,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野外记录中的猿类进食数据,发现非洲猿类(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拾落果”行为占其水果摄入量的25%至62%,而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猩猩几乎不食用地面水果。这一差异可能与基因突变的存在与否有关。
研究人员认为,灵长类与发酵食物的关系具有深远的进化意义。当人类约一万年前开始酿酒时,其身体早已具备代谢酒精的能力,这一适应性可能正是源于远古猿类的“拾落果”行为。